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有问题就找阿炳,他说的话我们服气”……
在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阿东村,提起李明,村民们会竖一个大拇指,他们都亲切地把李明叫做“阿炳支书”。作为杨柳乡阿东村党支部书记,李明把村民们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,为村民解烦心事,做村民的知心人。这也让村民们把他当做“自家人”,家里拌嘴了、邻居间争执了,他们都愿意让“阿炳支书”给他们评评理。
说起这20多年调解矛盾的经验,李明说:“调解矛盾从来不是‘息事宁人’,而是要找准根源,对症下药。村里的矛盾纠纷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庭邻里小事,闹的就是一口气,只有揪住矛盾的‘症结’,努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,才能通过调解实现双方利益的‘最大公约数’,让大家心服口服。”
阿东村有条著名的“邻里巷”,6户邻居从“相看两相厌”到“友谊永青心相连”,靠的就是“阿炳支书”的耐心疏导。
多年前,因为修路问题,在道路起点的吕某一家不愿拼钱采买砂石,也不愿意投工投劳参与道路修缮,邻里之间在一次次的小矛盾下,关系渐行渐远。有一次,因为吕某需要拉东西到地里,经过这条路,邻居咽不下这口气,坚持不让他通过,双方矛盾激化,引发肢体冲突。
李明知道后,马上赶到农户家,稳住双方情绪后,跟他们聊心里话。“一个村子的人,有钱的出点钱,有点困难的就出点力,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他家出了多少我家干了多少,路修好了,下雨天大家都不走泥路,这个是人人受益的好事……”聊着聊着,大家发现事情没什么大不了,不过是钻了牛角尖,吕某主动补上修路的钱,大家握手言和,不仅化解了多年来的矛盾,更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。
针对不同矛盾,李明总是能够想到不同的办法,把打铁的这把“火”烧热。他说:“有些事情不存在绝对的对错,群众的想法、诉求各有各的道理,人也各有各的脾气,有的矛盾需要讲政策、讲法规,有的矛盾就需要熬性子,能忍、能磨,总归能找到解决的办法。”
“关键是不让群众闹心,不让问题积压”,为了这个工作目标,李明坚持上门调解,宁可自己多跑路,也要把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,不让矛盾升级。“能够当天解决的问题就当天解决,实在当天解决不了的,也要让群众这口气顺了,矛盾纠纷才不会升级,后面再来调解也才有条件。”
村民说,“有时候,有人情绪上来了,也会骂‘阿炳支书’几句,但他总是笑眯眯的,久而久之,大家都知道‘阿炳’是为了谁家有个矛盾,他来说的话,讲的道理,我们都认。”